在科技創新的“死亡之谷”中,無數優秀技術止步于實驗室,難以跨越從“樣品”到“產品”、從“研發”到“量產”的關鍵一躍。而中試(中間試驗)環節,正是打通這一轉化鏈的核心樞紐。
2025年,廣州市技術改造專項資金政策持續向“成果轉化”傾斜,首次明確將“中試驗證平臺建設”“小批量試產線改造”納入重點支持范圍,為科技企業破解“中試難、轉化慢、投入大”的痛點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一、中試為何成為科技企業“卡脖子”環節?
中試是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必經階段,承擔著工藝驗證、設備適配、良率提升、標準制定等關鍵任務。然而,對大多數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中試面臨三大現實困境:
1. 投入高:建設一條具備真實生產環境的中試線,動輒需投入數百萬元,遠超企業早期承受能力;
2. 風險大:中試失敗率高,設備與材料損耗難以回收;
3. 政策缺位:傳統技改項目多支持“規模化生產”,對“小批量驗證”缺乏認定標準。
據廣州市科技局調研,超過70%的高新技術企業因中試資金不足,導致技術成果沉睡或被迫低價轉讓。
二、政策破局:廣州技改資金首次“前移”支持中試環節
在《廣州市技術改造專項資金管理辦法(2025年修訂)》中,市工信局明確提出:
“支持企業建設專業化中試平臺,開展小批量試制、工藝優化、設備驗證等技術轉化活動,符合條件的項目可享受最高30%的設備投資補貼,單個項目資助不超過1500萬元。”
這意味著,廣州技改資金的覆蓋范圍,已從傳統的“生產線擴建”前移至“成果轉化前端”,重點支持以下三類中試項目:
1. 高新技術成果中試驗證平臺
如:半導體材料、生物醫藥、新型儲能、智能傳感器等領域的中試線建設
支持購置中試級反應釜、檢測設備、自動化裝配單元等
2. 國產化替代技術驗證項目
針對“卡脖子”技術,開展國產設備、材料、軟件的小批量驗證
如:用國產工業軟件替代MATLAB/Simulink進行控制算法驗證
3. 智能制造“軟硬一體”試產線
建設AI+自動化小規模產線,驗證算法與設備協同能力
如:AI質檢模型在真實產線中的誤檢率優化測試
三、申報要點:如何讓“中試項目”符合技改資金支持標準?
盡管政策已開放,但企業在申報時仍需注意以下四大合規要求,避免因“不符合產業導向”或“投資性質模糊”被駁回:
1. 項目必須具備“產業化導向”
不能是純科研項目,需有明確的產品化目標(如樣機定型、工藝定版)
需提供《中試實施方案》和《量產可行性分析報告》
2. 設備投資需形成固定資產
購置的中試設備(如小型注塑機、測試臺架、數據采集系統)需開具發票并入賬
租賃設備、耗材費用不納入補貼范圍
3. 投資主體為企業自身
高校、科研院所牽頭的中試項目,若無企業主體承接,無法申報
鼓勵“產學研用”聯合,但申報主體須為科技企業
4. 需完成項目備案或核準
在“廣東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完成備案,項目類別選擇“技術改造”
四、企業行動建議:三步構建中試轉化能力
1. 提前規劃中試路徑
在研發階段就設計中試方案,明確設備需求、工藝參數與驗證目標。
2. 獨立核算中試投資
建立中試項目專項賬目,確保設備發票、合同、資產清單完整可查。
3. 聯動政策資源
結合“廣州技改資金”“專精特新補貼”“首臺套保險”等政策,形成“組合式”支持。
科泰集團(http://www.tensang.com/)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