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與市場雙重倒逼:綠色轉型已成“必答題”
2025年,中國“雙碳”戰略進入關鍵攻堅期。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聯合發文明確:到202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須建立碳排放核算機制,重點行業率先實現碳達峰。與此同時,蘋果、特斯拉、西門子等全球龍頭企業已要求供應鏈提供“碳足跡報告”,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也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在此背景下,企業不能再將“綠色”視為成本負擔,而應將其視為技術升級的新賽道、市場準入的通行證、品牌價值的新支點。作為企業技術創新“最高層級”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必須率先行動,系統布局碳中和核心技術,引領企業從“被動減排”走向“主動創綠”。
二、六大方向:碳中和核心技術的“黃金賽道”
根據科技部《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十大行動》及多地科技專項指南,以下六類技術正成為工研中心重點布局方向:
1. 高效節能與能源管理系統
開發高能效電機、變頻控制系統、余熱回收裝置;
構建基于AI的廠區綜合能源管理平臺,實現“源-網-荷-儲”智能調度。
案例:某家電企業工研中心研發“智能節能壓縮機”,使空調能效提升28%,年減碳超10萬噸。
2. 清潔能源替代與綠電消納技術
推動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廠區分布式光伏+儲能系統;
研發“綠電優先調度算法”,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政策紅利:多地對“綠電自用率超30%”的企業給予工研中心申報加分。
3.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
針對高碳排工序(如水泥窯、化工反應),開發低成本、低能耗碳捕集裝置;
探索CO?資源化路徑:制甲醇、微藻固碳、混凝土養護等。
趨勢:2024年國家啟動首批“百萬噸級CCUS示范項目”,鼓勵企業聯合申報。
4. 綠色低碳材料創新
研發生物基塑料、再生金屬、低碳水泥等替代材料;
推動材料輕量化設計,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市場機遇:歐盟“綠色產品法規”(EPBD)將強制要求材料碳足跡標識。
5. 數字賦能減碳(Digital Twins + AI)
構建“碳數字孿生”系統,實時模擬產線碳排放;
利用AI優化工藝參數,實現“最小能耗、最低排放”運行。
實效:某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數字孿生優化熱處理工藝,單線年減碳1200噸。
6. 低碳制造工藝重構
替代高耗能工藝:如電爐煉鋼替代高爐、干法成型替代濕法涂布;
推行“近零排放”清潔生產流程。
政策支持:列入“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專項,最高資助1000萬元。
三、三階布局法:工研中心如何科學推進碳中和技術研發?
面對多元技術路徑,企業工研中心應避免“盲目跟風”,建議采用“三階布局法”:
階段一:碳排查 + 技術適配性評估
開展企業碳盤查,識別“碳熱點”工序(如占總排放70%以上的環節);
評估現有技術基礎與外部合作資源,篩選最適配的低碳技術方向。
工具推薦:使用《行業碳排放基準值對照表》《技術成熟度(TRL)評估矩陣》。
階段二:制定“低碳研發路線圖”
明確3年技術目標:如“2026年實現核心產線綠電占比50%”;
分階段立項研發項目,配置專項資金與人才。
示例:
2024:完成光伏+儲能系統設計
2025:建成示范產線
2026:全廠推廣并申請“零碳工廠”認證
階段三:構建“綠色創新生態”
聯合高校、科研院所攻關前沿技術;
參與行業綠色標準制定,提升話語權;
將低碳技術輸出為解決方案,形成新增長點。
案例:某電池材料工研中心將再生技術打包為“綠色供應鏈服務”,年創收超8000萬元。
科泰集團(http://www.tensang.com/)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
- 上一篇:AI+智能制造雙輪驅動,工程技術中心如何重構企業核心研發架構?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