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出臺背景
2025年8月19日,央行、科技部、財政部、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六部委聯合發布《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計劃》),首次以“任務清單+工具包”形式,一次性推出15項金融舉措,目標是到2027年累計為硬科技領域中小企業提供2萬億元以上精準融資。政策亮點可用“三高三無”概括:額度高、比例高、效率高;無抵押、無擔保、無紙化。
二、15項金融舉措全景圖:構建“全周期+全鏈條”支持體系
《舉措》提出的15項措施,可歸納為五大維度,形成覆蓋企業“初創—成長—壯大”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網絡:
1. 信貸支持升級:設立“科技信用貸”專項通道
• 推出“科技企業信用貸款白名單”制度,由科技部門聯合金融機構動態遴選優質企業,授信額度最高可達5000萬元;
• 鼓勵銀行開發“研發貸”“訂單貸”“知識產權質押貸”等專屬產品,允許將未來收益權、技術合同作為增信依據;
• 對單戶授信1000萬元以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差異化風險容忍度(不良率容忍上限提升至5%)。
2. 股權投資加碼:政府引導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 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2025年新增200億元規模,重點投向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
• 鼓勵地方設立“天使投資風險補償資金池”,對投資失敗項目給予最高40%損失補償;
• 推動“投貸聯動”試點擴容,支持銀行通過子公司開展股權投資,實現“股債結合”。
3. 擔保與保險協同:破解“首貸難”與“研發風險”
• 擴大政府性融資擔保覆蓋面,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擔保費率原則上不高于1%;
• 推出“科技研發保險”試點,覆蓋關鍵技術攻關失敗風險,保費財政補貼50%;
• 建立“科技企業貸款風險共擔機制”,由財政、擔保機構、銀行按5:3:2比例分擔風險。
4. 資本市場對接:暢通“專精特新”上市通道
• 在北交所、科創板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綠色通道”,優化審核流程,縮短上市周期;
• 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科技創新公司債券,允許募集資金用于研發投入;
• 開展“上市培育專項行動”,為3000家重點企業配備“金融輔導員”。
5. 服務機制創新:打造“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務平臺
• 建設全國統一的“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集成政策查詢、融資對接、信用評估、申報輔導等功能;
• 推行“科技企業金融服務專員”制度,每家重點企業配備專屬服務團隊;
• 每年組織“科技金融路演季”,推動超1000個項目與資本精準對接。
三、政策亮點:三大創新突破值得關注
1. 首次提出“硬科技識別標準”
《舉措》明確將“擁有核心技術、研發投入占比超10%、技術自主可控”作為“硬科技”企業認定依據,確保金融資源精準投放。
2. 建立“科技—金融”數據共享機制
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項目、專利成果、技術合同等數據向金融機構開放,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
3. 強化區域協同與試點先行
在長三角、粵港澳、成渝等創新高地開展“科技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探索可復制推廣的模式。
四、企業如何搶抓政策紅利?三步走建議
1. 主動入庫認定
確保在“科技型中小企業信息庫”完成登記,這是享受多數政策的前提。
2. 梳理融資需求與技術優勢
明確自身發展階段,準備研發計劃、知識產權清單、技術合同等材料,提升融資說服力。
3. 對接服務平臺與金融機構
登錄“國家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或聯系地方科技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獲取“一對一”輔導。
五、結語:金融“活水”正澆灌創新“沃土”
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業服務新政,不僅是金融工具的疊加,更是制度創新的系統集成。15項舉措如同15條“輸水渠”,將金融資源精準導入“硬科技”領域,助力更多“小而美”“專而精”的企業成長為“科技巨人”。
對于廣大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言,這既是政策利好,也是發展倒逼——唯有持續創新、規范運營、主動對接,方能真正乘上政策東風,實現從“技術突破”到“市場成功”的華麗轉身。
科泰集團(http://www.tensang.com/)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
- 上一篇:錯過難再補!企業要注意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4大硬核支持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