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利布局:不是“數量堆砌”,而是“質量制勝”
在“專精特新‘小巨人’”評審體系中,“創新能力”指標占比高達40%,其中知識產權數量與質量是核心評分項。
1. 評審標準解析(以工信部最新評分細則為據)
關鍵提示:評審不再只看“有沒有”,更關注“是否核心、是否應用、是否布局前瞻”。
2. 廣東“小巨人”企業的專利策略
- 聚焦核心技術:圍繞主導產品構建“專利組合”,形成技術壁壘。
例:深圳某激光雷達企業,圍繞“固態掃描結構”布局12項發明專利+3項PCT,形成完整保護網。
- 強化關聯性證明:在申報材料中明確標注“專利與產品的對應關系”,避免“專利孤島”。
- 提前3–5年布局:評審關注“持續創新能力”,近3年無新增專利的企業易被扣分。
3. 優化建議:構建“三層次”專利體系
- 核心層:發明專利+國際專利,保護關鍵技術
- 應用層:實用新型+軟件著作權,覆蓋產品實現
- 防御層:外圍設計+改進方案,防止競爭對手繞開
二、數字化轉型:從“隱形冠軍”到“智慧工廠”的必由之路
如果說專利布局是“技術護城河”,那么數字化轉型就是“管理競爭力”。在“精細化”和“新穎化”兩大評審維度中,數字化能力正成為隱性加分項。
1. 數字化如何影響評審得分?
案例:佛山某精密模具企業,通過部署MES系統實現“訂單-生產-質檢”全流程數字化,評審中“精細化”指標獲滿分。
2. 廣東“小巨人”企業的數字化路徑
- 輕量切入,重點突破:不必追求“全面上云”,優先在研發、生產、質量等關鍵環節部署數字化工具。
- 數據驅動決策:建立研發項目管理平臺,實現工時、成本、進度可視化,增強材料可信度。
- 與產業鏈協同:接入“鏈主企業”供應鏈系統(如華為、比亞迪供應商平臺),提升產業鏈話語權。
3. 推薦數字化模塊(中小企業適用)
- 研發端:PL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CAE仿真
- 生產端:MES(制造執行系統)、SCADA(數據采集)
- 管理端:ERP(資源計劃)、BI(數據分析)
- 安全保障:工業防火墻、數據備份機制
三、協同效應:專利+數字化=評審“高分組合”
當企業同時具備高價值專利布局與系統性數字化能力時,將產生顯著的協同效應:
- 研發閉環驗證:數字化系統記錄研發全過程,為專利“創造性”提供數據支撐
- 技術快速迭代:基于數據分析優化產品設計,加速新專利產出
- 申報材料增信:系統日志、操作記錄、版本變更等可作為“真實性”佐證材料
實證數據:2024年廣東通過“小巨人”認定的企業中,85%以上擁有自主研發管理系統或核心專利數字化管理平臺。
四、行動建議:三步構建“雙輪驅動”競爭力
診斷現狀:
使用《知識產權健康度評估表》與《企業數字化成熟度模型》進行自我評估,識別短板。
制定路線圖:
專利方面:啟動“核心專利挖掘”項目,聯合代理機構開展FTO(自由實施)分析
數字化方面:選擇1–2個關鍵業務模塊(如研發管理或生產執行)先行試點
整合申報材料:
在“創新能力”與“經營管理”章節中,突出“專利技術轉化率”“數字化系統覆蓋率”“數據驅動決策案例”等亮點。
科泰集團(http://www.tensang.com/)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
- 上一篇:珠三角專精特新企業爆發背后:哪些細分技術賽道正被政策重點扶持?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