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支持:雙輪驅動,各有側重
數字化轉型:覆蓋廣、場景多
2025年《指導目錄》中,數字化相關條目占比超過40%,涵蓋:
1. 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
2. 企業上云用數賦智
3. 數字孿生工廠
4. AI質檢與預測性維護
5. 國產工業軟件替代
特點:支持范圍廣,中小企業參與門檻相對較低,多地市設有“數字化轉型診斷補貼”。
綠色低碳:力度大、戰略性強
綠色方向雖條目較少,但單個項目支持力度更大,重點支持:
1. 光伏+儲能微網系統
2. 余熱余壓回收利用
3. 碳足跡核算與管理平臺
4. 低碳工藝替代(如水性漆替代油性漆)
5. 零碳園區示范工程
特點:與“雙碳”戰略深度綁定,優先支持“鏈主企業”和產業集群項目,部分項目可疊加環保專項補貼。
二、申報熱度:數字化項目數量領先
根據廣東省技改項目管理系統2024年數據統計,在全年申報的8,732個技改項目中:
結論: 數字化項目數量接近綠色低碳的2.5倍,顯示出更高的企業參與度和申報活躍度。
原因在于:
數字化項目周期短、見效快,ROI(投資回報率)易量化;
軟件+硬件組合靈活,適合中小制造企業“小步快跑”;
政策鼓勵“上云用數”,配套服務生態成熟。
三、資本偏好:綠色低碳項目估值更高
盡管數字化項目申報數量占優,但資本市場態度卻呈現“反向趨勢”。
我們梳理了2023–2025年廣東省科技型制造企業的融資案例,發現:
典型案例:
某工業AI質檢公司(數字化):B輪融資估值4億元,市銷率(P/S)約6倍;
某碳管理SaaS企業(綠色):Pre-A輪融資估值6.5億元,市銷率高達12倍,獲紅杉中國、高瓴等機構爭投。
原因分析:
綠色低碳項目更契合ESG投資趨勢,具備政策長期確定性;
“碳數據”“綠電資產”等可金融化,想象空間更大;
國家綠色信貸、碳減排支持工具等金融政策加持。
四、企業實踐:從“單打一”到“數綠融合”
越來越多領先企業已不再糾結“選數還是選綠”,而是走向“數字化+綠色化”深度融合。
典型融合場景:
AI優化能耗:通過數字孿生模型預測設備能耗,動態調整運行參數,實現節能15%以上;
碳足跡實時監測: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采集電、氣、水等數據,自動生成產品碳足跡報告;
綠電智能調度:基于光伏發電預測與生產計劃,AI算法自動匹配用電負荷,提升綠電消納率。
代表企業:
格力電器:建設“零碳工廠”,通過數字能源管理系統實現光伏、儲能、空調負荷智能協同;
比亞迪深圳基地:部署AI能效平臺,年節電超8000萬度,相當于減少碳排放6.5萬噸。
五、給企業的建議:不要二選一,要學會“雙輪驅動”
1. 起步階段:優先實施數字化項目,提升運營效率,積累數據基礎;
2. 進階階段:引入碳核算、能源管理系統,申報綠色技改項目,爭取更高補貼;
3. 領先階段:推動“數綠一體化”平臺建設,打造行業示范工程,提升品牌溢價與融資能力。
科泰集團(http://www.tensang.com/)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