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突變:2025年工研中心評審“風向標”變了!
每年一度的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是廣大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爭奪的重要創新資質。然而,2025年的申報規則悄然生變——根據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發布的《2025年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申報指南(征求意見稿)》及多地市科技部門傳達的評審細則,技術成果轉化率正式取代“專利數量”成為評審中的“硬杠杠”。
過去“擁有50項以上專利”即可穩進名單的時代正在終結。取而代之的是:近三年技術成果實現轉化的比例須不低于30%,且需提供真實可查的產業化證據,如技術轉讓合同、新產品銷售收入、用戶應用報告等。
這意味著:不是你“做了多少研發”,而是你“用出去了多少技術”,才決定你能否入圍。
二、為什么是“成果轉化率”?政策背后的深層邏輯
這一調整并非偶然,而是廣東推動科技創新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戰略升級。
1. 破解“重申報、輕建設”頑疾
過往部分企業為拿資質而“包裝”材料,研發投入集中在論文和專利,卻無實際產品落地。據2024年全省工研中心運行評估顯示,近三分之一中心年均成果轉化不足1項,部分中心甚至“掛牌即休眠”。
2. 服務“制造業當家”戰略
廣東正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強調“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工研中心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的核心載體,必須成為“產業問題的解決者”,而非“技術論文的生產者”。
3. 引導高質量創新
新規明確要求:
- 成果轉化需為“實質性應用”,包括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或實現技術許可/作價入股;
- 專利評分更看重“高價值發明專利”和“核心專利群”,而非數量堆砌;
- 鼓勵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中試基地、產業園區形成協同轉化機制。
三、成果轉化率怎么算?企業必須搞懂這3點
許多企業誤以為“只要賣了產品就算轉化”,實則不然。根據官方定義,技術成果轉化率 = 已實現產業化的技術成果數 / 近三年立項的技術研發項目總數 × 100%。
什么是“可認定”的成果轉化?
- 技術成果通過小試、中試驗證,并實現規模化生產;
- 形成新產品并上市銷售(需提供發票、檢測報告);
- 技術許可或轉讓給第三方(需備案合同);
- 技術作價入股成立新公司;
- 被納入行業或企業標準并實際應用。
哪些情況不被認可?
- 僅完成實驗室樣機,未進入試產;
- 內部技術優化但未形成新產品或效益提升證據;
- 無合同、無收入、無用戶反饋的“空轉化”。
四、專利數量真的不重要了嗎?不,是“質”取代了“量”
新規并未否定專利的價值,而是重塑其評價方式:
結論: 專利仍是“護城河”,但必須“能用、有用、被用”。
五、企業如何應對?三大策略提升申報成功率
面對新規,企業不能再“臨時抱佛腳”。建議從以下三方面提前布局:
1. 建立“成果轉化臺賬”
從現在起,為每個研發項目建立檔案,記錄:立項依據、技術目標、中試過程、客戶試用、銷售數據、知識產權歸屬。確保三年后申報時“有據可查”。
2. 推動“研發-市場”雙輪驅動
設立技術轉化專員或聯合市場部門,定期評估技術成果的市場適配性,避免“閉門造車”。鼓勵研發人員參與客戶調研與產品定義。
3. 善用外部資源加速轉化
- 與高校共建中試平臺;
- 入駐科技產業園獲取試產支持;
- 申報“首臺套”“首批次”等政策,增強市場信心。
科泰集團(http://www.tensang.com/)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