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從“寬口徑”到“精準滴灌”
2021—2024年,國家先后將制造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加計扣除比例提至100%,年均減稅超3000億元。但部分企業把“常規升級”“售后調試”包裝成研發,導致政策紅利“注水”。2025年第18號公告首次提出“三不得+一熔斷”:
• 三不得:三類研發活動不得加計扣除;
• 一熔斷:若某行業虛假研發申報金額占比>5%,暫停該行業下一年度加計扣除資格。
二、2025年新規:這3類研發活動將被“踢出”優惠范圍
根據《通知》第三條,以下三類研發活動不得納入加計扣除范圍,企業須立即自查整改:
1. 純商業模式創新或管理流程優化項目
典型表現:
• 開發內部OA系統、ERP流程改造
• 設計會員積分體系、營銷策略升級
• 運營數據分析平臺(無核心技術突破)
政策解釋:
商業模式、組織管理、服務流程的優化,雖有助于企業運營效率提升,但不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所定義的“技術性研發活動”。2025年起,此類項目產生的費用(如人工、差旅、軟件采購)不得計入加計扣除基數。
合規建議:若項目涉及算法優化、AI模型訓練、數據安全加密等核心技術,需單獨列支并提供技術文檔佐證,方可部分納入。
2. 常規性產品改型、簡單功能迭代或外觀設計
典型表現:
• 手機外殼顏色更換、APP界面UI調整
• 家電產品增加定時功能(基于現有模塊)
• 軟件版本從v1.0升級至v1.1(無底層架構變化)
政策解釋:
此類活動屬于“產品維護”或“適應性修改”,缺乏技術突破性和創新高度。新規明確:“僅涉及功能疊加、界面美化或參數調整的研發,不視為實質性研發。”
合規建議:企業應建立“研發項目技術論證報告”,說明技術難點、創新點及與原有技術的差異,避免被認定為“偽研發”。
3. 委托境外機構開展的非核心技術研發活動
典型表現:
• 委托海外公司開發普通網頁、小程序
• 外包APP前端開發(無自主知識產權)
• 購買國外技術模板進行本地化適配
政策解釋:
為防止技術“空心化”,新規嚴格限制境外研發費用的扣除比例。凡涉及國家鼓勵類核心技術領域(如芯片、工業軟件、高端裝備)的研發,若委托境外機構且無境內技術主導,相關費用不得加計扣除。
例外情況:若企業能提供境內團隊主導設計、架構、集成的證明材料,且境外部分僅為輔助開發,可按實際比例申報。
三、高新企業應對策略:三步確保合規與優惠延續
面對政策收緊,企業應主動調整研發管理機制,確保合規享受稅收優惠:
1. 開展研發項目“合規性篩查”
立即組織財務、研發、法務部門對2024—2025年所有研發項目進行復盤,識別是否存在上述三類“高風險項目”,及時調整歸集口徑。
2. 強化研發過程留痕管理
建立“五統一”管理體系:統一立項、統一預算、統一人員、統一臺賬、統一驗收。每個項目須留存《研發項目計劃書》《技術難點說明》《階段性成果報告》等原始資料。
3. 對接科技部門進行項目預審
多地科技局已開通“研發項目合規性預審通道”,企業可提前提交項目材料,獲取官方認定意見,降低后續稅務風險。
四、未來趨勢:研發優惠將更“精準化”“動態化”
2025年新規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國家將推動以下改革:
• 建立“研發活動白名單”制度:重點支持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6G等前沿領域;
• 引入第三方技術評估機制:由專業機構對研發項目創新性進行獨立評審;
• 實施“動態監管+信用懲戒”:對虛假申報企業納入“科技信用黑名單”,影響高新認定、融資與招投標。
科泰集團(http://www.tensang.com/)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
- 上一篇:高新技術企業如何借力“領軍人才政策”實現技術變現?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