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高新技術企業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工作在政策與審核層面均有新動態,企業在申報過程中,需精準避開潛在雷區,依據最新標準做好充分準備。
一、知識產權雷區:布局與管理的雙重考量
(一)布局不合理
在2025年認定審核中,評審專家尤為關注知識產權與企業主營業務的關聯性及技術先進性。若企業僅擁有軟件著作權或實用新型專利,缺乏發明專利等核心知識產權,或所獲知識產權與核心產品、技術關聯度低,將難以獲得高分。例如在某些新興技術領域,企業若沒有具備前瞻性的發明專利布局,很難體現其在行業內的技術領先地位。企業應提前2-3年進行系統的知識產權規劃,結合自身技術研發方向,形成Ⅰ類知識產權(如發明專利)與Ⅱ類知識產權(如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相互搭配的合理布局。
(二)權屬風險與集中申請
知識產權權屬不清晰也是一大雷區。若存在權屬爭議,或在申報期間核心知識產權陷入糾紛,即便企業暫時獲得認定,后續也可能被撤銷資格。此外,為申報而集中申請知識產權的行為極易被質疑真實性。新政策下,對于購買或轉讓的知識產權,審核更為嚴格,要求企業確保權屬變更手續完備,且能清晰證明知識產權對主要產品(服務)技術的核心支持作用。企業務必建立嚴格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妥善保存證書、申請文件、繳費記錄等資料,保證權屬清晰無瑕疵。
二、研發費用雷區:規范歸集與數據匹配
(一)未單獨建賬與歸集范圍錯誤
研發費用的規范歸集是認定重點。按照2025年審核標準,企業需對研發費用單獨建賬,清晰區分研發與生產經營費用。實際中,部分企業常將生產人員工資、非研發設備費用等混入研發費用,導致數據失真。如一些傳統制造業企業在向高新技術轉型過程中,未準確界定新設備用于研發還是常規生產,造成費用歸集混亂。企業要制定詳細的研發費用歸集操作手冊,統一財務、研發、人事等部門的口徑,嚴格依據規定范圍歸集費用。
(二)研發費用占比不達標
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是衡量企業創新投入強度的關鍵指標。根據企業規模不同,2024年度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含)的企業,比例不低于5%;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億元(含)的企業,比例不低于4%;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企業,比例不低于3%,且境內研發費用占比不低于60%。企業應定期自查研發費用投入情況,優化費用結構,加大研發投入,確保占比符合標準。
三、人員與成果轉化雷區:核心要素的實質體現
(一)科技人員資質與占比問題
科技人員是企業創新的核心力量。2025年審核強調科技人員社保、學歷等信息需與研發活動緊密匹配,杜絕將行政、財務等非技術人員計入科技人員隊伍。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當年職工總數比例應不低于10%。企業要建立科技人員動態管理臺賬,明確人員職責,確保勞動合同、崗位說明書、項目參與記錄、薪酬發放等依據完備。
(二)科技成果轉化形式化
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是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特征。部分企業存在只有專利,卻無產品銷售或樣機證明等成果轉化實際支撐的情況,或轉化數量不足(建議每年≥5項)。企業應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的實質內容,積極推動研發成果向實際產品、服務或經濟效益轉化,完善相關證明材料,如銷售合同、發票、檢測報告等,切實體現創新成果的市場價值。
科泰集團(http://www.tensang.com/)成立16年來,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省市工程中心認定、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利軟著申請、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創新創業大賽、專利獎、科學技術獎、科技成果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關注【科小泰】公眾號,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
- 上一篇:高企火炬統計年報申報不踩坑!這3個注意事項直接影響申報成敗
- 下一篇:返回列表